发布者:高旭 发布时间:2022-11-14 浏览次数:
你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很担心别人对我的看法,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因为很难拒绝别人,我做了很多原本不该是我做的事”“为什么我给他我所有的爱,他却可以轻易地抛弃我?”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指那些总是在取悦他人,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进而忽略自己需要的人。他们似乎总是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和喜爱,努力地让和自己打交道的每个人都开心。和这样的人相处,一开始你会感觉这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但时间久了,你渐渐发现这种体贴可能有一点“虚假”。
2022年11月8日晚六点半,第86期相约星期二·阳光心理讲坛如期举办,徐娅婷老师为同学们做了一场以“解锁人际密码——越讨好越容易失去重要的他/她”为主题的分享讲座。
讲座伊始,徐娅婷老师向我们介绍道,一个人总是在说“好”“抱歉”,能够敏感地捕捉他人的情绪和需要,不会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真实想法不为人知,害怕冲突,缺乏安全感,常把选择权交给别人,这就是讨好的表现。正如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从小被父亲忽视的松子,一次又一次扮丑脸只为了讨好她的父亲,甚至在一次偷窃事件中为了尽快解决这个强烈的冲突,她下跪主动揽下过错,并用全部积蓄还债。也因此,她丢了稳定的工作,之后,她辗转于每段感情中,倾其所有、奋不顾身地付出,但每一次都是以被抛弃作为结尾,最终她不再相信任何人,活成了一个人见人嫌的老太太。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分析了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其中,讨好型人格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较深。在人际关系中习惯性讨好他人的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获得的是“有条件的爱”,而这会促使他习惯性付出,这种习惯性的过度付出则形成一种强迫性重复,深刻影响他的生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父母是讨好型人格,则受此影响,孩子也会不断讨好他人。若父母不是讨好型人格,但有一方控制欲过强,孩子就要学着如何去应对他们,学着去讨好他们。有一些低自尊的人,则是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配不上美好的人或事物,人生注定得不到幸福。而有些人则是通过讨好获得“保护伞”,这些人讨好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防御,他们通常害怕建立真正有意义的关系。
随后,老师展示了讨好者错误的心理逻辑。讨好者往往对别人的情绪过于敏感,就像一个信号接收器,能够很快get到别人情绪的细微变化,然后下意识的调整自己的行为,让别人满意。他们通常比较自卑,倾向于接受别人的负面反馈,并且缺乏人性的边界。面对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他们很难拒绝,或者常为他的拒绝而道歉。讨好者真的能讨好别人吗?老师回答道,不能,电视剧《女心理师》中一个名叫小莫的来访者,为了避免产生冲突,他尽力去迎合别人,久而久之,让每个人都喜欢就无意识的成为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每一次的退让,换来的却是别人一次又一次的轻视。而他处处退让的行为,则让别人感觉他的周围有一层抗拒人真正走进去的情绪屏障。
最后,老师提出了几点告别讨好的做法。
01·觉察与接纳
当别人不需要你时,你要学会礼貌退场。有时候你无意识去讨好,可能是因为放不下讨好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果你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较深,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你的禁锢。你要相信别人对你的喜欢和接纳不是建立在你必须做些什么的基础上,而是因为他们注意到并被你的闪光点所吸引。
当有人向你提出请求时,不要马上拒绝,告诉他们,你还要一点时间考虑。例如:我现在有点忙,可以晚点回复你吗?或者,不好意思我要纠结一下。在做出决定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是我真的想做的事情吗?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吗?我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吗?如果我答应了,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吗?如果你确定要拒绝,那就直截了当地拒绝,不要给予对方过多解释。
在思考时,把“这是我的错”转换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虽然你不能决定任何事,但你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你不能拒绝别人,但你有拒绝的权利,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人生苦短,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地通过讨好别人来证明自己。别人的情绪很重要,你的情绪也很重要。借用蒋方舟老师的一句话,“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都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