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获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初心如炬,为心理“点灯”

发布者:高旭  发布时间:2021-10-27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日,我校一批教职工被评为全省、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为激励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师生向他们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学校官网、官微、校报开设栏目,对“两优”获得者和“光荣在党50年”代表进行集中报道,营造见贤思齐、竞相出彩的浓厚氛围,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能获此殊荣,既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励我在未来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不断创新。”前不久,扎根心理健康教育一线20余年的舒曼,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沉甸甸的荣誉,更加坚定了他对自己工作的价值追求。

舒曼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年很长,每一次都是心灵的陪伴;20年也很短,因为他一直乐在其中。2001年,舒曼应聘来校创建心理咨询中心。那时,随着大学扩招、就业困难、网络化信息化日益加快,因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焦虑、抑郁乃至自杀等问题呈上升趋势。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舒曼敏锐地察觉到心理咨询不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的人提供帮助,更要针对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整体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萌生了针对大学生群体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念头。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他“单枪匹马”,花了1个月时间,把全校大小班会“蹭”了个遍——与辅导员提前沟通,开班会时“挪用”一点时间,让他宣讲。就是用这种“最笨最土”的办法,舒曼硬生生地让全校学生记住了有位做心理咨询的老师——其人其名、办公电话和地点。舒曼说:“关注的人多了,掌握的知识多了,心理问题自然就会少了”。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时还是“新鲜事”,舒曼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勇闯新路。2002年创办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看似体育,又似游戏,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启迪,进而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2003年首届校园心理情景剧登上舞台,用一种艺术化、易接受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一年一度、自编自导,被誉为爱护、关心、教育学生的“心灵运动会”,获得教育部的肯定与推广;2004年在470多个班级、2800余个宿舍设立班级心理保健员、寝室心理信息员;2005年率先在全省高校组建辅导员心理咨询兴趣小组,而今,由他创建的“舒曼心理工作坊”,已经成为全校最受辅导员欢迎的“心灵之家”……

随着在校人数增长,点对点的心理咨询,只能应一时之需,构建立体化的工作体系与机制,才是长效之计。于是,舒曼带领团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安全教育、管理教育等融为一体,在全国首创心理危机“校-院-班”三级预警机制,不断发展完善“十-百-千-万”四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把心理关怀的触角延伸到校园每个角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要自己的岗位上身先士卒,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无论是校内校外,哪里有灾难、哪里需要心理疏导,他总是冲锋在前。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地震,他暂别妻子和半岁大的儿子前往重灾区北川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舒曼在四川进行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

在灾区,早上6点就有大量灾民出来活动,甚至情绪失控。每天的工作紧张而忙碌、琐碎而细致,深夜时分他仍在挑灯奋战:向中科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汇总当日站报,制定明日计划,分类整理志愿者采集的图片资料,及时更新心理援助博客资料……他用爱心温暖受灾的群众,用奉献点燃明天的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舒曼迅速开展“联心抗疫心理援助行动”,开通24小时免费“抗击疫情”网络心理辅导热线,并以宣传组副组长身份参与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抗击疫情‘安心’计划”,近14万字的援助日记,记录着他全身心的付出与爱。“一个来访者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帮助一个来访者就是帮助一个家庭。”他以一位聆听者的身份与来访者分享快乐、分担悲伤,用一条求助热线陪伴他们一起走过那段特殊的春天。

舒曼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开展线上心理援助。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抗疫斗争到防汛大考,21本心理健康著作,400多万字的心理辅导记录,100个危机干预个案,二十载春秋,舒曼将初心化作热爱与执着,用满腔赤诚为护心“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