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成长中的依恋功课

发布者:高旭  发布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在爱中受伤,在关系中受挫?我们一出生便本能地依附那些可靠的、能够保护我们 、回应我们生存需求的人。而成年后,我们会与深爱的人以及少数能够提供给我们安全感和保障的人建立关系。每个人在被养育的过程中,依恋类型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同朋友、伴侣、亲密关系互动的模式与质量。


2022年10月18日晚六点半,第83期相约星期二·阳光心理讲坛如期举办,李雪峰老师为同学们作了一场以“成长中的依恋功课”为主题的分享讲座,探讨我们每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去认识、看待和修正我们自己的依恋关系。


讲座伊始,李雪峰老师以《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吵架为例,带我们走进“成长中的依恋功课”的课堂。老师介绍,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人或许多人、一个宠物,甚至对物体的情感联结。1935年,心理学家劳伦斯观察到,刚出生的小动物常常会在一个关键时刻把重要的他者作为它主要的照顾者。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婴儿建立起对他人和外部世界的基本信任,与世界有了联系,形成了依恋。而这个时期的发展取决于婴儿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模式和质量。


随后,老师结合几个实验介绍了四种儿童和成人的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

以婴儿为例,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拥有此类依恋的人,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对陌生人比较友善,性格一般比较开朗自信。


2、焦虑-矛盾型依恋

孩子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


3、 回避型依恋

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4、紊乱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孩子 内心非常没有安全感,而且他们对于安全感的要求非常高,表现也会更为激烈,常会因为安全感的匮乏而变得暴躁,就算主要照顾者安抚也作用不大。

最后,老师给出了几点改善依恋类型的建议:

0 1

和安全型依恋的人建立关系

0 2

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自我

0 3

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04

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让他人了解你的感受

05
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