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玉 | 走进心理学,走近自己

发布者:花椒心理  发布时间:2018-10-10  浏览次数:


孙长玉

 

大家好,我是孙长玉,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走进心理学。我们接下来将有太长的时间去相互认识、走近彼此,所以,我们把接下来的时间先用来去认识心理学、走近心理学。

 

 

 

心理学从无到有到现在,如果短的话算起来至少也有将近140年的历史,如果从开始有心理学思想算起的话可能要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把2500年的历史以及当中出现的理论、流派等等浓缩在45分钟中讲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接下来的45分钟课程的浓度,以及我对自己残忍的程度。

 

我希望能像讲故事一样把2500年的心理学史跟大家一起游览一遍。大家先对整个心理学、心理咨询以及与心理学、心理咨询相关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有关本讲的所有疑问我们都可以在下面的70分钟里一起去交流。

 

何谓“交通”?

 

 


 

首先,第一个知识点:华东交通大学的“交通”是怎么来的?我们如果翻译“交通”的话,我们会翻译成traffic或者翻译成transportation,但是我们的校名的英文翻译是: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我们直接翻译成了”Jiao Tong”。

 

01交通 | 天地交而万物通

 

 


《易经》第11卦:泰卦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阳而外阴,內健而外顺,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那“交通”是怎么来的呢?“交通”一词最早出自于《易经》的第11卦——泰卦,泰卦的上卦是坤卦,下卦是乾卦,坤属地,乾属天。在天地初生的时候上清下浊成天地,清浊相凝便作人。所以,这是“天地通泰”之卦。这个“泰卦”很有意思,它的“坤”在上面,“乾”在下面,也就是地天泰。有人或许会有疑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天在上地在下吗?地在上天在下只有一个目的:坤为地,其质沉,它本身的性质是往下走的,所以它往下沉的,地气要下降;乾为天,其质轻,它是往上升的。所以,《易经》的泰卦有这样一句话:“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这是我们“交通”的由来。

 

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大家一直羡慕的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取自于《易经》;我们华东交通大学的校名直接就是来自于《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也就是说天和地是要相互交流、相互交通的。只有“交”才可以通达、通泰。所以,天地尚且如此,而况于人乎?

 

02泰卦人格 |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

 

泰卦彖辞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借由这句彖辞,我把它发挥为“泰卦人格”:内阳外阴,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版权归孙长玉所有。这就是说我们如果单纯一味地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可能就会出问题。比如说,我们如果一味地强调“正能量”,那么,“负能量”是不是就没有安身之所了呢?一味地强调正能量是指我们外部是刚健、刚强的,相对应的内部则可能是阴柔的。这就可能导致一个问题:我们外表看起来挺正直的,但是内心可能是挺龌龊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不能够去正视和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于是把它投射到外界。但是“泰卦”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泰卦启示我们要内阳外阴,内健外顺,也就是说我们与人、与事、与物等外在的交流沟通时要柔顺,而内在要刚强。刚强是什么呢?刚强是规则,是道德,是可以保障我们相互靠近、相互交流的内在的法则。稍后,我们可以好好去聊下这个卦,也请大家记住《易经》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易经》第12卦:否卦

 

另外,如果不按照泰卦天地交万物通的启示去行事会怎么样呢?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否极泰来”,天地否卦就是天在上面,地在下面,这是一个分裂的意象。我也把这个卦相发挥为“否卦人格”。为什么呢?天越来越往上走,地越来越往下沉,中间就形成一个分裂的“否卦”。所以,否卦人格所代表的就是“分裂”型的人格特点,当然,最严重就是精神分裂。以上,就是“交通”的来源。

 

03交通原型 | 来自神话学、生理学和社会文化的证据

 

我找了一些证据来佐证一下“交通”的原型,证明一下“交通”从远古时代或者是从天地创生之初便已存在,这也同样显示了“交通”原型在生活、生命中的作用。

 

 

伏羲女娲像

 

这个是伏羲女娲像,是在唐朝的棺材里面搞出来的。首先我想说的是,在课堂上我问我的学生这是什么,大家都不知道。这让我非常非常震惊!我们的伏羲女娲是天地之初人类的始祖,炎黄子孙的祖先。在他们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人首蛇身,他们的蛇身是相互交尾在一起的。于是,自从有了伏羲女娲的交尾,才有了我们人类。这是来自神话方面的关于人类心灵中“交通”原型的重要证据。

 

再来看一下,伏羲的手里和女娲的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他们拿的分别是“规”和“矩”,也就是“规矩”。这规矩是干嘛的呢?大家可以看到后面是星辰大海。伏羲和女娲用“规矩”去测量星空宇宙,后来也就成了我们所谓的“规矩”,这也就是我们上次讨论的设置。刘慧丨心理咨询的设置

 

所以,从神话的角度,规矩和设置是来自远古时代我们人类心灵遗留下来的财富。规矩或者设置有什么作用呢?规矩或者设置是为我们提供一个空间、一个容器,在这里我们可以互相投射彼此的想法、意见,甚至是彼此内心非常不爽的东西。

 

 


DNA图谱

 

第二个,我们从生理学、基因的角度来找下证据。这个证据就是DNA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这个双螺旋结构中间需要有氢键相互连接,需要相互联系在一起。所以“交通”这样一个原型我们从微观的分子生物学角度到宏大的神话学,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身影。

 


 

 

最后,除了我们以上讲到的交通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交通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对话就是更高级别的象征性的“交通”,被称作:交流沟通。于是,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场域,然后我们去互相交流沟通。因为只有交流,才可以沟通,才可以通达,才可以通泰。所以,我们在一个稳定的设置之下,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去讨论我们想要讨论的问题,在这个容器里面我们把我们的问题共同去升华,让它变得更加纯粹。这也是交通。

 

所以,在我们在这个小组以及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在我们的人际关系当中,或者说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会受“交通”这个原型的影响。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切心理问题,也都是围绕着“交通”问题展开的。

 

所以“交”非常重要或者“交通”非常重要。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在这里留个疑问,先勾引一下大家。稍后,我们讲到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流派的时候,你会发现历史上伟大的心理学家无不在“交通”的范畴上去谈心理学。

 

 

何谓心理学?

 

 

接下来,我们来进入第一个重要的主题: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这个词在1872年以前的中国是没有的(据说是没有的)。它是个英译词,河北师范大学的阎书昌老师做了这样的一个考证:他说在1872年,一个叫执权居士的人把“psychology”翻译成“心理”,当时没有这个“学”。这是最近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一篇文章。“心理(学)”一词,中国人首创

 

821-23日,阎书昌老师和南京师大的几个老师来到了交大,共同探讨一个问题:中国心理学何以可能?如何建立?

 

我跟他们说,你们来交大是有原因的,或许“交大”或者“交通”可能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所以,心理学是在1872年由一个笔名叫执权居士,原名朱逢甲的人,把“psychology”翻译成“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第一次出现的文献记载 & 阎书昌著《中国近代心理学史》

 

在这之前,据说“心理学”这个词叫出口转内销,是一个叫“西周”的日本人将psychology翻译成“心理学”,然后由日本人传到中国,这对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而阎书昌老师的考证《心理()一词,中国智造》,对我们整个的民族自信心有了极大地提高。

 

01psychology 与灵魂女神普赛克

 

我们现在回到翻译之前的“psychology”。什么是“psychology”呢?“psychology”是由两个部分“Psyche-+-logos”。“Psychology”是“心理学”,“psyche”是“关于灵魂或精神”,而“-logos”是关于“语言或研究”。关于“-logos”大家都知道,“生物学biology”、“地形学geomorphology”、“生理学physiology”等等这些都是用“-logos”作词缀。当我们去查“Psyche”这个词条时,我们会发现,“Psyche”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这个人物叫灵魂女神——普賽克。如果我们不了解她,但是我们一定听说过她的老公爱神丘比特。

 

关于灵魂女神普赛克的整个故事,以后我们可以找个时间一起来分享交流一下,或者专门搞一期神话专题分享沙龙。如果哪位对神话感兴趣,可以申请来主讲。神话也同样是我们心理学可以去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呢?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在哪些方面具有永恒的生存样式?这些东西只有通过神话才能表达出来。神话更加个体化,并在表达人生方面与科学相比更加精确。我们可以从原型的层面、文化的层面一起去探讨一下人类心灵的发展。

 


 

我们看“Psyche,这是她最初的人的意象(1),这是她和丘比特在一起的意象(2),这是她作为心灵女神或者说灵魂女神的意象(3)。简而言之,“Psyche”原先是个人,后来变成了神,她经历了什么呢?经历了上天入地。在希腊神话中,只有两个神可以进入到冥界,进入到死亡之地,一个是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是神的使者,我们大家有没有背过爱马仕包呢?爱马仕这个名字就是从赫尔墨斯那里来的),另外一个能够进入到冥界的就是心灵女神普赛克。普赛克经历了由人到神,由上天到入地的过程,所以她发生了蜕变,这是她的翅膀。在希腊神话中,有两个神长着翅膀,一个是丘比特,另一个便是灵魂女神普赛克。翅膀是什么寓意呢?翅膀是化茧成蝶,所以她的翅膀并不是丘比特天生的,普赛克的翅膀是薄如蝉翼的翅膀,它是化茧成蝶蜕变而来的翅膀。

 

所以我们心灵的成长、心理的成熟是一个需要经历磨炼、经历打磨甚至要经历生死的一个过程。如此,方才能够发现我们美丽的心灵。这大概是“Psychology”从最遥远的时代带来的关于心灵和心理的信息。

 

02psychologyKnow Thyself

 

 

 

除了关于灵魂女神Psyche,我们在查阅《大英百科全书》关于psychology的词条时还注意到,作者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座特尔费神殿,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人,认识你自己’。就是这么一句话,经过了漫漫几千年的演化,形成我们今天的心理学。”于是,“人,认识你自己”,成为西方心理学家所公认的心理学的源头,同时也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走进心理学,“进”是进入的进,走近自己,“近”是靠近的近。于是,心理学是一个手段、一个方法,通过心理学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然后,如果有可能的话,成为自己或者说更好地成为自己。

 

03汉字中的“心理学”

 

当然,我们不止有“psychology”,我们还有“心理学”。于是,我们来看一下,在中文语境下、从汉字角度,心理学是什么?

 

 


甲骨文:心

 

在汉字中,关于“心”是什么样子的呢?

 

《说文》中关于心是这样说的: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这是“心之象”,是关于心的意象。这是从生理的或者解剖的形式来描述“心”。我们再来看《黄帝内经》里的“心”: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文化中,心跟神有关系。什么是神呢?神是更加整体,更加精神性。另外,在《礼记–大学疏》中提到:总包万虑谓之心。总包万虑是说它的整体性,我们的“心”所包括的是关于身体和心理的身心一体的内容,于是,被称作“总包万虑谓之心。”当然,“心”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或者说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叫“心之超越”,这便体现在我们十六字心传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当年尧舜禹传位的时候口口相传的十六个字,叫做十六字心法。这十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可能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对它的理解最为重要,所以也可以把这十六个字一直铭记于心,相信每个汉字都可以内化到我们心灵深处,让我们获得滋养。这是心之超越。

 

 


 

接下来,我们来认几个汉字,大家可以互动一下。大家可以大胆说出来。(答:思想,情感,意志)ThinkingFeelingWilling。思想、情感和意志是我们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中国的汉字中,这些都是有心的。但是在西方的心理学或当代心理学中,我们把心理学搞成什么?搞成了mind,搞成了思维,搞成了头脑,或者说把心理学搞成脑理学。

 

 


 

 

 

还有一组汉字,大家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读(答:聪,慧,悟,愈)聪慧有心,感悟有心,治愈也是有心。如果拿聪慧的“慧”,或者感悟的“悟”,抑或是治愈的“愈”字,我们都可以讨论几个小时的这几个汉字中的心理学意义。

 

 


 

最后,放个大招来看一下这个字。这个是我老师写的“爱”字。我们刚刚提到在西方文化中、在其神话当中、在心理学“Psychology”中,我们的“psyche普赛克”的老公是爱神丘比特;而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在我们的汉字当中,我们的“爱”和“心”在造字之初便是作为一个整体被创造出来。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人关于心灵整体性的真实写照。

 

所以,在这里也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爱”呢?

 

 

接下来,什么是“理”呢?

 


在我的公选课上,有学生回答说,老师,“理”就是道理。那什么是“道”呢?学生说,老师,你不能这么问。好,那我们可以去查词条:“理,治玉也——《说文》”。刚刚那个是“治愈”,这个也是“治玉”。于是,我们又有了一个疑问,那什么是“玉”呢?“石之美为玉;玉有五德:温润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我们看到很多石头是很丑陋的,它们的外面包裹着石浆,我们的石匠、玉匠要沿着石头的纹路慢慢地、一点点地把包浆打磨掉,露出一块块美玉,这样的过程就是治玉的过程。

 

于是,我们可以说心理学也就类似一个治玉的过程:沿着心的纹路去探索自己、去认识自己的过程。而我们的生之创伤(Otto RankThe Trauma of Birth),或许可以运用心理学这个工具获得治愈(healing)。

 

关于“理”,《战国策》中曾提到:“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別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謂之条理。”

 

刚才我们提到了心有“心之象”、“心之意”以及“心之超越”,这是从生理的、整体的和超越的层面上我们分享了关于“心”的整体性。而关于“理”便是察之几微必区以別之名,理,是一个关于区分、分别、分类的过程。所以“心理”一词本身便是饱含着整体与个体、整体与局部辩证统一。“心理”中有“心”之整体,又有“理”之区以别之。

 

当然我们刚刚“十六字心经”中“心之超越”也讲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那里也有微妙的“微”,危险的“危”,这里有“几微”的“微”。这其中也饱含着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手段——“觉察”。觉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或者在我们整个人的生命过程当中是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如何重要?我们回头再聊。

 

所以我的老师申荷永说: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即是一个“学理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