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 不一样的后现代心理学

发布者:花椒心理  发布时间:2018-12-01  浏览次数:

高旭


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欢迎你们克服各种困难来参加今天的“星期二小组”。为什么是同修呢?因为有的是同事,还有几位是研究生同学,但是我们同时聚在这里学习修炼一门对话的学问。说话我们早就会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一起交流怎样说话?学了心理学对你而言会有什么不一样?说到“不一样”,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就是“不一样的后现代心理学”,这个“不一样”一是想说后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之间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其次是说我讲的后现代心理学其实是高旭版后现代心理学,是被我理解加工之后呈现出来的后现代心理学,与其他人讲的后现代心理学可能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因此对错其实没有太大关系,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思考和碰撞。还有是想强调说后现代心理学特别关注“不一样”的内容,比如故事的例外、多元的视角、人们的潜能,等等。为什么说大家是克服各种困难来的呢?其实大家都很忙,此刻如果你没在这里,一定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忙个不停,而且你参加完上午的沙龙,你的那些事情可能依然还在等着你去处理,但是即使这么忙,你都还是来了,这就特别难得和宝贵了,一定是你给这样的沙龙赋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是有一个美好的期待。而今天没有来的同修,他们其实不是懒散,不是缺席,而是一定有一件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她去做,他/她只好忍痛割爱暂时放下一头,果决地战胜了内心的纠结和徘徊,专心地去完成他们正在做的那件事情。其实,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背后,都一定有一些重要的理由、特别的努力、或者美好的愿望,这些都是需要被看见的,一旦被看见,就会有力量由内而外地生成。

后现代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既关注问题故事之外的当事人本自具足的优势、美德与潜能,也关注当事人的问题故事以及透过问题故事呈现出来当事人的资源、努力和愿望的学问。这是初步回应一下刘慧在上周沙龙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一会儿我还要向大家进一步举例说明。

那首先呢,我们要来说一说,什么是后现代心理学?你理解的后现代是什么?哦,有老师说是艺术流派……没错,但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后现代”不完全是一个时间和编年史的概念,并非简单地指比现代更“后”的时代,而重点是表达对现代的反思、批判、辩证分析、修正、完善和发展。因此,后现代心理学可以大致理解为基于现代心理学的反思而形成了心理学观点、思潮和理念。“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于建筑学领域,后来在艺术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并逐渐将这样一个概念和思潮推广开来。实际上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后现代主义这样一个词,但是到90年代才正式地被心理学家提出来并应用到心理学领域,形成后现代心理学思潮。

 

后现代心理学的缘起

说到后现代心理学的缘起,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现代心理学的局限

既然是反思,既然是批判,既然是去完善,去修正,去发展,那就意味着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做法、关注的方向有些不一样的理解、提法或建议,主要体现在:

第一,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按照经典行为主义的观点,今天大家来参加这个学习沙龙了,我就给大家发500块钱,那么你下周二就可能会继续参加,这是一个机械论。但实际上,你下周是否参加,可能性很多,原因可能很复杂,无法轻易预测。

第二,后现代心理学比较反对经典精神分析提倡的生物还原论,认为经典精神分析对性和生物本能的关注和解释过度。

第三,后现代心理学反对人本主义的自我中心论,认为自我中心论过度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容易忽略历史、文化、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第四,后现代心理学虽然建立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之上,和积极心理学一样非常关注人的优势、美德、潜能、积极品质等,但是积极心理学容易给人一个误解,就是积极心理学似乎有意忽略了对问题和疾病的关注,而这些东西又是确实存在的,相较而言,后现代心理学同时关注人们的问题和疾病。当然,关注的态度是把人和问题区分开来,认为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人不等同于问题,如此抽离,可以看到人在应对问题和疾病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体验的艰辛,践行的智慧等等。而当事人往往因为被看见,所以被共情,进而激活内在的活力,产生解决问题和战胜疾病的动力,甚至可能在对话的过程中促使问题和目标发生了变化。

第五,后现代心理学反对科学主义心理学范式下的实证主义。目前,我们很多心理学研究都是通过一些调查或实验得出数据,然后推断因果关系或给定判断标准。比如说心理健康,什么样子叫健康?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健康的标准怎么来的?是不是心理学家通过大样本调查统计出了平均数和标准差,然后定义平均数左右几个标准差以内为健康和正常,否则为异常,这就是我们说的正态分布。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但是这样真的足够科学吗?人类精神世界如此纷繁复杂的系统,真的可以用这些认为的标准来衡量吗?我举个例子,你们觉得同性恋正常吗,是心理问题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从正态分布的观点来说,同性恋就是不正常,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同性恋都被列入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当成心理疾病拿来治疗。可是,治了很长时间发现,一个都没治好!那怎么办?最后,国际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ICD)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CCMD)分别于1993年和2001年将同性恋排除心理障碍的范畴,现代媒体不断科普宣传告诉我们,同性恋是正常的性取向选择,我们应该尊重、包容、接纳等等。再比如,我给学生上心理学课的时候,如果学生参与度和学习表现比较好,我普遍给的分数很高。有一次教务处的同事跟我说,我这样给分不太好,不符合正态分布。我开始觉得挺有道理,后来总觉得不太对,我就问他:你说学生学得那么认真是不是想得高分?他是那肯定是。我又问他:你说学生家长是否希望孩子在学校能考高分?他说应该是。我再问他:难道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把绝大部分人的孩子培养成60-80分之间的中等人才吗?他默然,说以后随便我怎么给分。这就说明,有些我们以为“科学”的标准,其实未必合适,或者至少标准是需要灵动的,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很多心理学的诊断标准套在当事人身上。而很多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恰恰就是这么干的。

2.社会建构论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受到社会建构论的重要影响。社会建构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概念的诠释,强调多元可能。比如我说“包子”,这是一个名词,一个概念,你想到的是什么?我们通常觉得这很好理解,不就是包子嘛。可是我如果仔细问你,你想到的是可以吃的包子吗,还是不能吃的?如果你们都想到的是可以吃的包子,那包子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你们都想到是可以吃的白色的包子,那包子是什么馅儿的呢?……你会发现,只要了解得够细,每个人的想法可能就都不同了。因此,虽然我们了解很多概念,但是不要轻易以为,对方讲的概念,就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意思。比如说抑郁症,何为抑郁症?精神障碍诊断标准里面似乎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心理学家还发明了一些具体的诊断方法。但是,你会发现,AB都得了抑郁症,而他们抑郁症的症状及内心的状态可能很不相同。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语言限制了我们的理解,人和人之间其实没有默契,只有误解,所有的交流和沟通都是为了尽可能把误解减少到彼此可以接受的程度,仅此而已。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而社会建构论则更加强调人对信息的主观加工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于概念本身,而要探析概念形成的过程。放到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就是不要轻易诊断,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对当事人保持好奇,价值中立,陪伴探寻和反思。我经常开玩笑说,很多心理疾病是被心理医生“看”出来的,如果世界上没有心理医生,也许就没这么多心理疾病。

从当事人本身而言,很多心理困扰,恰恰也是受概念束缚。有一次有个同学来找我做心理咨询,他刚坐下就说:“老师,我得了强迫症,你帮帮我。”我问他是什么时候找哪个医生诊断的,他说并没有,是自己买了一本书《强迫症的诊断与治疗》,看了几遍,对照自己的情况,发现自己就是强迫症。类似这样的情况,都在说明,我们要跳出问题本身,挣脱概念对心灵的束缚,解构知识和信念形成的过程,探寻症状对生命的意义,等等。这是社会建构论对后现代心理学应用产生的一些影响和推动。

 

后现代心理学的理念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后现代心理学的一些主要理念和观点,供大家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参考:

1.客户中心

客户中心是指以当事人为中心,以对方为中心。我们会觉得是以对方的需求、以对方的情绪情感体验为中心,或者其他的。但在这里,我们会更加强调的是以当事人对于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生命故事的个性的理解和诠释为中心,是对这个部分的充分重视。后现代心理学把我们谈话的双方形容为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比如说你要去找学生谈话,你是主人,你邀请学生来跟你谈这个事情。但是学生一旦开始谈了,那其实角色就互换了,你是客人,他是主人,他是这个故事的主人,我们是听众。听众就是客人,作为听众,最重要的便不是引导与建议,而是如何营造氛围,保持好奇和“不知道”的立场,倾听主人把自己的故事讲好。

2.多元视角

多元视角就是要善于跳出问题本身,看到人和事的多个方面。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球,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只是一个面,甚至一个点。每个现状都是连续剧的“中集”,一定还有上集和下集。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很容易听到对方的遭遇、苦难、失败、缺陷等等,以至于我们有时迫不及待想去干预,想去挽救,常常有误导,甚至伤害发生。多元视角要求我们能够博观约取,善于听到故事的两面,甚至多面,摆脱固化认知的束缚。简单说,就是要有更好的心理弹性。

3.由心及理

阳明心学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的哲学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心”的价值,“理”的意义。任何忽略内心感受、内在动机、内源动力,片面追求发展的硬道理,急功近利地争取好成绩、高绩效KPI的外在评价,都是缺乏人文、罔顾人性的短视行为,都是靠不住的成果,过眼云烟的效果,转瞬即逝的结果。因此,后现代心理学主张从“心”出发,暂时放下概念性的角色局限,不被逻辑思维所绑架,深入体会完整的人,注重任性体验,关注人文反应,尊重人情世故,透过这份过程,最后回到“理”上,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助人成事。看似绕个了弯弯,其实是成功突破的最佳路径。

4.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不同于问题导向。我们很多聊天是问题导向的,大家听听这两种提问和交谈方式有什么不一样。第一种:你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对你有什么影响?……第二种:发生什么事情了?你跟我讨论是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事情变成什么样子,你就觉得挺满意的?你之前做了些什么来改善这种情况或阻止事情恶化?什么时候情况会好些?除了你自己,你觉得还有谁可能可以帮到你?为了达成目标,你希望立刻行动做的一小步是什么?……各位可以看到,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有时容易让当事人在问题中越陷越深,而以“解决”为中心的对话,则更容易陪伴当事人跳出问题,找到资源和办法,采取行动。

5.资源驱动

当事人遭受困扰,常常是一种无助、无力、无望的状态,身边的人都很想让他改变,苦口婆心,用尽方法,可是最后发现,当事人自己并没有积极的行动起来。这种情况常常是因为当事人内在的资源没有被激活,当事人仅仅依靠外在的建议难以改变。实际上,不少人在助人工作中有“自以为是”的倾向,只想着自己有好建议,只看到当事人的遭遇和问题,没有看到当事人内在本身已有的资源。稍微好一点的助人工作者,会帮助当事人从问题之外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但是正如我刚才介绍的,其实问题的背后,本身就是资源,一个学生因为考试挂科而沮丧,恰恰说明他是一个重视学习、自我要求高的好学生。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好的助人工作,一定要激活当事人看到问题背后自身的资源。

6.启发模式

因心理辅导讲究用心用情不用力,不是去引领方向,不是去指导行为,不是去辅导方法,不是去教导思路,而应该注重陪伴、互动、共创、合作、对话、共享、生成,一切以当事人为中心,关注、欣赏、尊重、理解、支持、鼓励、信任当事人,为当事人营造安全、舒适、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空间,在此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当事人反思、探索、领悟、提升,最终促成当事人的转变与达成。

7.过程取向

现代化思维太看重结果,往往忽略过程,因此也就不容易看到当事人的独特价值。心理辅导就像散步,或者说是陪伴一位重要的人物,从他目前所在的地方,到他想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学会与当事人保持同步,做到同频,一起共振,唤起共鸣,让过程充分呈现,充分表达,充分拓展,进一步扩大空间。心路历程有了,就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有了充分的精致的过程,才有可能带来美妙的结果和效果。

8.反思立场

对话需要平等的氛围和共享的状态,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话是思想的流动,正如贺琳·安德森所提到的,一个想法邀请另外一个想法,生成更多新的想法。反思是不带评判的探索,不加批评的正视,是客观地观察。反思就是觉察,是正念,是对于当下现实如如不动的观照。当事人时刻保持清醒、敏感和自制,往往能化解很多问题。因为你看见了,然后就放下了,也许记住了,然后就克服了。戴维·伯姆说过,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是个悖论,只要保持觉察和反思,看得越清晰、越明朗,问题自然就会化解、消融。一旦我们大行其是,欲盖弥彰,反而把问题越搞越复杂。


后现代心理学的应用

关于后现代心理学的具体应用,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可能无法详细介绍,在下一次的学习沙龙中,也许我可以继续分享这个部分。今天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后现代心理学在咨询领域的一些应用方向,主要包括:第一是叙事疗法,第二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第三是合作对话,第四是反思团队。这几个方法流派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和技巧,比如叙事疗法强调外化和改写的技术,焦点解决发展了一系列以解决为导向的经典问句,合作对话突出对谈话过程的关注和分析,反思团队重视对话过程中的交互反馈,等等,但是他们的核心理念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以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这么多的后现代心理学应用方向,如何能够学好,如何用好呢?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心理所正在做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整合行动,那就是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几个应用方向进行了整合,提出了“心理教练”的服务模式。“心理教练”是针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来说的,是围绕客户的需求目标(教练目标),通过觉察个体或团体的心理过程(教练基础),借助对任性的尊重、好奇和信任(教练状态),采用倾听、提问、回应、反馈等技术流程(教练技术),作为对话伙伴与客户一起反思与探索(教练意识),激活客户的动力与潜能(教练艺术),进而达成客户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效果(教练效果)。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由心及理,似教实练,引人入胜,助人成事。下次沙龙,我们可以做更具体的探讨。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做学生工作也好,做心理咨询也罢,到底该怎样展开谈话?后现代心理学有一句非常简单优雅的话进行了概括——好的谈话就是谈话双方彼此都愿意无限制地将谈话持续下去的状况。比如我们经常叮嘱孩子说,在学校好好学习,少玩游戏,注意保暖等等,孩子可能马上就说知道了知道了,好的好的,没事没事……这就说明他不愿意把这样的话题持续下去,那么这肯定就是效果不好的谈话。正如中国古语所言,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千杯还少?古人是用这种方式比拟感情的深厚,希望永远持续下去。

说到这里,尽管我愿意持续讲下去,但是一方面时间和设置不太允许我持续下去,而且我不确定大家愿不愿意持续下去,所以我们今天先暂停在这里,我想邀请大家休息5分钟,然后我们再回到团体的圆圈,一起来讨论以下两个话题:

1、关于后现代心理学,你的理解或疑问是什么?

2、后现代心理学理念在你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何应用可能?